(转载171期《中国农大校报》)
每到学期末考试总会有一些学生因作弊而“翻船”。“警告”是处分当中最轻的,但也会在一个人成长的档案中留下一个不光彩的记号;只要涉嫌作弊,几乎逃脱不了“记过”,从而失去获得学位的资格;情节严重者大多都要被“勒令退学”,从而终结大学生活。
三年前,我曾接触过一个替考学生。他出生于一个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为了实现上大学的梦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每天同学们还在熟睡的时候我就起床读英语。有一天,读了好久好久,嗓子哑了,手脚都冻麻了,可是天还是不亮,一看表,原来还不到5点。当时眼泪都要流出来了,但是我咬着牙忍住了……”他说,他还想读研考博,“我的理想是在物理方面有所成就”。也正是因为他当年在全国物理竞赛中获奖,给了另一个同学请求他代替考试的机会。替考在作弊中情节最为严重,其后果不言而喻。听着他浅浅的述说,我感受到他的心在颤抖……
2001年我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30多名学生在学习上很快呈现出优秀、良好、一般和个别学生很差四个层次。根据以往的规律,作弊主要发生在平时放弃学习的学生当中和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有些平时不学习又想达到过关目的的同学往往在考试的时候铤而走险,抱作弊之佛脚。优秀学生作弊有两种情况:自己作弊和帮助他人作弊。在作弊的优秀学生中一般受两种心理驱使:一种是中学阶段一直是佼佼者,为了在大学里继续保住其声誉;一种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奖学金。考试作弊本是一个非常明显而又低级的错误,但在与一些同学的“闲聊”中,我却发现很多同学不以为然。有同学说作弊在中学里是很平常的事情,有同学说考试作弊与社会上的弄虚作假相比很小菜,甚至有同学坦言自己在中学的考试中作过弊……
考试作弊的根源究竟何在?笼统地讲,可以一言以蔽之:缺乏诚信。但我认为,更源于一些学生缺乏是非观念,如果他们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比较清楚的认识的话,至少会少犯或不犯许多错误。其一,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有的错误可以犯,有的错误不能犯。二者之间的界线在于:所谓能犯的错误指还有改正机会,而不能犯的错误是指只要犯了,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在大学里,考试作弊就是一道高压线。其二,在诸多利益面前,要学会分清大小利益,不要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譬如考试,即使挂科尚有补考机会,但作弊将要承受的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其三,在是非原则问题面前,要学会冷静,不要只讲义气而不顾原则,只从感情出发而不计后果。那些帮助他人作弊和代替其他人考试的同学船大多都翻在这里。
我期待着这些理念对同学们的今天和将来或多或少能够产生一些影响。令我稍感欣慰的是,有同学这样说:“老师把道理都讲到这份上了,还去作弊,那肯定是有病。” |